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 : 2010-03-11 19:41
来源 : 罗定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 3551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工党罗定市支委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会就如何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的实际,更应统筹好城乡经济建设,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尽快提升农村经济质与量,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济方式推进农业。一是要借鉴工业的生产理念,发展高效农业。千方百计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要借鉴工业的质量理念,发展优质农业要进一步强化农业质量意识,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开展绿色食品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上档次出品牌。三是要借鉴工业的科技理念,发展科技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基础和保障,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利用目前国家对农机实施补贴有利政策,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借鉴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市场化农业。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多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这方面,可以总结我市如聚龙米和温氏畜牧养殖、凉亭土鸡养殖和马铃薯种植等成功经验。

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割裂的封闭运行方式,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象蒸笼生产加工产业,一方面引导农民在乡村规模种植箩竹作原料,另一方面在城镇开设蒸笼生产加工企业并进行产品销售流通,这样的产业集群就能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既能加快发展速度,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充分体现。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农民生活宽裕并逐步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实践证明,破除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继续推进我市城镇化、工业化,扩大中心城市和乡镇街道规模,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功能;要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各种乡村就业渠道,包括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有针对性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采取有针对地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我市的人力资本,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劳动部门职业培训学校和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基地优势,更好地结合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一站式培训服务。或鼓励企业直接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上岗,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企业劳工短缺的问题。                         

  三、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十分落后,突出表现为:农村居住点小、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我市乡村的建设历来存在欠缺规划现象,因此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通过规划指导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城镇建设、产业结构、村庄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等。在城乡整体规划基础上的村庄建设,既要有利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又要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统筹安排工农生产、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与布局,整合资源与要素,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二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尊重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是要考虑经济适用。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四是要体现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建设各类乡镇和村庄。五是要保持文化传承。要尊重传统,注意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木古树、名人故里等,延续农村乡土文化氛围,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

四、统筹城乡社会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统筹城乡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避免新农村建设模式化、运动化。同时,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要积极建立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组织机关、团体、企业、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动员城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关系;鼓励和引导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公务员等,自愿到“三农工作站”开展短期或长期服务,培养锻炼一批热爱“三农”工作、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要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要积极探索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适当的参与机制,组织引导市内外各界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同心,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群策群力,深化改革,扎实工作。有中共罗定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我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政协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政协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政协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